<acronym id="rl1tu"><strong id="rl1tu"></strong></acronym>
    <track id="rl1tu"></track>

  1. <acronym id="rl1tu"></acronym>
    <pre id="rl1tu"></pre>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學者風采

    唐本忠:每一次“靠岸”都奮力而為

    2023-02-09 中國科學報 陳彬
    【字體:

    語音播報

    唐本忠 受訪者供圖

      “人生是很奇妙的,就像漂在海上的一葉小舟。一個浪頭把你一卷,就不知道卷到哪兒去了?!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唐本忠教授在回顧自己半生經歷后的感言。

      在大多數人眼中,這句話不該出自他口。畢竟不久前,在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公布的“2022年全球頂尖科學家”排名中,唐本忠在中國化學領域的科學家中位居第一(世界第10),而作為聚集誘導發光(AIE)概念的提出者,他甚至被業界譽為“最有可能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

      有如此成就,唐本忠的人生似乎不應該是“隨波逐流”的。然而他卻笑言:“時代浪潮的裹挾不可阻擋,關鍵是面對每一次‘靠岸’,你能不能奮力而為?!?/p>

      一場“美麗的邂逅”

      在唐本忠的學術生涯中,最讓他引以為豪的無疑是其對AIE現象的深究,以及以此為起點對相關技術的研發。這讓他成為了享譽世界的“AIE之父”。

      “在發光研究領域,人們常常觀察到有機染料的熒光會隨著分子聚集而減弱甚至猝滅,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聚集淬滅發光(ACQ)?!碧票局腋嬖V《中國科學報》,比如,有機發光材料通常作為薄膜或納米粒子使用,但在固態時,聚在一起的有機發光分子會由于ACQ現象而微弱發光甚至不再發光。同時,很多發光材料不易溶于水的特點也妨礙其在生物醫療領域的應用??茖W家一直試圖解決上述問題,但始終不盡如人意。

      AIE現象恰好相反——在稀溶液狀態下,材料分子完全不發光,但隨著分子的聚集,材料會變得越來越亮。

      “AIE材料有很多好處?!碧票局艺f,它就像新材料賽場上的全能運動員,可以廣泛應用在細胞器成像、癌細胞追蹤、病原體殺滅、化學傳感、信息顯示、智能材料、指紋檢測、負碳合成、海水淡化等眾多技術領域。

      2016年,《自然》發表的一篇新聞深度分析文章將AIE點(聚集誘導發光納米粒子)列為支撐和驅動“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這也是唯一一種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

      然而有意思的是,如此重要的發現卻源于一場“美麗的邂逅”。

      2001年的一天,唐本忠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員告訴他,實驗“出問題了”。

      “那段時間,研發新型發光材料和制備有機發光二極管是一個熱門話題,我們也在嘗試合成具有獨特分子結構且能高效發光的有機發光材料?!碧票局艺f,博士后告訴他制備的分子溶液在紫外燈照射下不發光,這讓唐本忠非常驚訝?!耙驗槲仪宄浀?,我在博士期間合成過相同的分子,當時它的結晶是發光的?!?/p>

      意識到事有蹊蹺,唐本忠馬上跑到實驗室。在與博士后仔細求證和反復討論后,他最終確認——該材料的稀溶液不發光,但其結晶體卻發光。

      這一發現成為了世界范圍內AIE研究的起點。

      唐本忠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對AIE現象的研究過程中,他最為驕傲的并不是觀察到現象本身。事實上,早在19世紀中期,就有科學家發現某些無機氰化鉑鹽在固態時“敏感”(發光),但沒有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而唐本忠不但進行了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就此提出了AIE這一概念。

      “在科學上,提出新概念非常重要?!彼e例說,自人類誕生以來,就在和高分子物質打交道——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甚至人類本身都是由高分子構成,但直到100多年前,在德國科學家提出“高分子”概念后,高分子科學才開始取得長足發展。

      “必須承認,在這方面中國人一直有些欠缺?!碧票局抑毖?,這與含蓄、內斂的中華傳統文化有關。但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面對如此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的當下,我們必須要補齊這一短板?!耙?,如果我們不爭取提出自己的概念、標準,我們的科研便只能跟在別人后面?!?/p>

      多次陷入“強手如林”的環境

      “跟在別人后面”的感覺,唐本忠并不陌生。他感慨,“幾乎在每個學習階段,我的起點都很低”。

      唐本忠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在他進入大學之后。

      1977年,伴隨著高考的再次開啟,唐本忠考入華南理工大學(時稱華南工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然而事實上,不管是學校還是專業,都不曾出現在他的高考志愿單上。

      自己為何會被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專業錄???這成了唐本忠心中的一個謎團。直到本科畢業的“謝師宴”上,一位老師才為他解開謎團——這位老師在招生時,偶然看到唐本忠考卷上有機化學成績很好,便將他錄取到了這個專業。

      “這位‘貴人’的一個善念,改變了我的一生?!彼ρ?。

      初入大學,英語基礎薄弱的唐本忠連ABC都搞不清楚,然而班上有的同學甚至可以直接閱讀英文原版文獻,這種差距是他之前從未遇到過的。好在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他,從小就養成了很強的自學能力,靠著一點一滴的追趕,大四畢業時他成為班上唯一一名在當年出國研究生資格考試中實現門門及格的學生。由此他順利獲得了一個寶貴的出國留學名額,前往日本京都大學高分子化學系學習。

      此時,一個似曾相識的場景出現在他眼前——在京都大學這所日本頂尖高校,他不但要彌補自身在學業水平上的差距,更要從頭開始學習日語。

      有意思的是,當初在選擇留學目的地時,唐本忠的國內導師手中有多個前往美國高校留學的名額,但留學日本的名額只有一個。彼時的唐本忠更傾向于前往美國,導師卻偏偏要求他留學日本。

      “現在想想,真不知道這樣的安排是禍還是福?!彼χf,在日本面對的困難要多很多。與此同時,他學到了日本學者嚴謹求實、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研究精神?!坝矛F在的話來說,這應該就是一種‘工匠精神’吧,這種精神對我日后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p>

      1988年,博士畢業的唐本忠在日本企業工作一年。其間,在一位加拿大教授的幫助下,他獲得了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的機會。于是,熟悉的場景再次出現,身處多倫多大學這樣一所世界頂尖大學的唐本忠,又一次陷入了“強手如林”的環境……

      “在我求學的那個年代,個人的選擇要比現在少得多,這也是為什么我會有種小舟似的感覺?!碧票局艺f,他的應對之策是——當一件事情必須要做時,就想方設法喜歡上它?!耙驗橹挥挟斈阆矚g它時,你才會真正進入狀態?!?/p>

      什么叫“進入狀態”?“很簡單,如果你早上一睜眼,就有股奔向實驗室的沖動,那你就進入狀態了?!碧票局艺f,其實從事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很有意思。當然,這一過程也可能非常痛苦,畢竟做研究不似考試,是沒有現成答案的?!安贿^,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不正是科學研究最有吸引力之處嗎?”

      學生畢業了也“趕”不走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唐本忠很希望能將他對于科研的這種態度傳遞給學生。

      “我經常和學生講,一個人不能完全沒有功利心。否則,他的生活就太平淡了。但又不能太刻意追求功利,因為這樣的人生會更加痛苦?!痹谒磥?,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選定一個目標,然后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你不一定能得到最理想的結果,但這個過程你要學會享受。正因如此,我要求學生在科研上一定要奮斗,但最好是快樂地奮斗,所謂‘痛并快樂著’?!彼ρ?。

      也正是秉持這樣的考慮,唐本忠一直堅持將是否具有科研熱情作為選擇研究生的最重要依據,而對于已經歸為他“門下”的研究生,他又很少給他們規定具體的研究課題,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尋找興趣點?!爱斎?,我不可能允許學生在我的課題組研究考古,但只要是我的研究大圈子,全憑學生的興趣?!?/p>

      至于學生是真的有興趣還是在他面前“表演”,在唐本忠看來,這很容易分辨。

      “比如,我的學生經常在實驗室工作到深更半夜,即使‘趕’他回宿舍都‘趕’不回去;而那些對科研沒有熱情的學生,一到‘下班’時間就肯定不見了?!彼f,如果學生對從事的科研真正感興趣,自然會沒日沒夜地埋頭苦干,因為他們樂在其中;反之,無論老師怎么催促,他們都不會有什么干勁?!斑@是人性使然?!?/p>

      正因如此,同事經常開唐本忠的玩笑:“你這‘家伙’究竟有什么魔法,為什么你的學生畢業之后都不想走?”

      “有些學生還沒畢業就恨不得把導師給‘炒’掉,但我的很多學生即使畢業了都‘趕’不走。因為他們太喜歡自己的課題了,他們想一直做下去?!闭f出這番話時,他的語氣頗顯驕傲。

      作為老師,唐本忠說自己最大的樂趣就是招到一批優秀的學生。沒事的時候,便可以和他們聚在一起“瞎侃瞎聊”?!霸谶@個過程中,看似是你在教育他們,其實這些孩子也在影響你?!彼寡?,自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有一些運氣的成分,招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學生,但這也是一種良性循環?!拔覀冏龅迷胶?,招到的學生就越優秀,從而促使我們做得更好……”

      唐本忠曾做過一個粗略統計,時至今日,在他的學生中已經誕生了200多位教授,這也成為他目前為止最大的驕傲,不過對此他并不滿足。

      “我下一步的任務,就是努力在我的學生中培養出幾位院士,我覺得這是挺有可能的?!毖粤T,他的臉龐浮現出燦爛的笑容。

     ?。ㄔd于《中國科學報》 2023-02-09 第4版 人物)
    打印 責任編輯:梁春雨
    • 陳芳允:兩彈元勛奠基北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2.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3.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4. 台湾三A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acronym id="rl1tu"><strong id="rl1tu"></strong></acronym>
      <track id="rl1tu"></track>

    1. <acronym id="rl1tu"></acronym>
      <pre id="rl1tu"></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