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rl1tu"><strong id="rl1tu"></strong></acronym>
    <track id="rl1tu"></track>

  1. <acronym id="rl1tu"></acronym>
    <pre id="rl1tu"></pre>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學者風采

    陳式剛:愿有生之年給年輕人一點“蔭涼”

    2023-02-03 中國科學報
    【字體:

    語音播報

    陳式剛(1935— )

    上世紀60年代,陳式剛(前排右二)與中科院物理所同事合影。

    陳式剛與九所同事爬山(前排:王光瑞,后排左起:陳式剛、賀賢土、郭柏靈)。

    1954年中學畢業時,陳式剛(前排左一)與同學們合影。

    1997年12月29日,陳式剛兩名弟子獲中物院研究生部首屆科技創新獎時合影(前排右二為于敏,右三為陳式剛)。

    1999年,陳式剛(左)指導第一個博士研究生趙憲庚。

    2005年10月18日,陳式剛(前排右二)與同事及學生合影。

    2014年12月19日,陳式剛夫婦接待郝柏林夫婦(前排右二為陳式剛,左二為郝柏林)。

      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11月出生于浙江溫州。1958年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要開展超導理論和輸運過程方面的研究。1963年調至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工作,從此與“核”結緣。

      在60多年科研生涯中,從事前沿基礎理論研究和核武器基礎理論研究及設計,為我國核武器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也是我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展混沌理論和強場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之一。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春先說他樂于思考,我覺得我自己也是如此……和他一起工作的時段是我感覺最好的時段之一。他是我們的保護傘,大樹底下好乘涼,之后,鄧稼先和周光召先生也曾是我身邊的‘大樹’。但愿自己有生之年也能給年輕人一點蔭涼感?!边@是陳式剛2004年8月15日寫給老友、中科院院士郝柏林電子郵件中的一段。

      我們常常探討做大學問者境界究竟如何,或許從這段話中可略窺一二。

      “但愿有生之年能給年輕人一點蔭涼感?!边@是陳式剛在眾多前輩的關愛下自由成長,并將這份關愛傳承給后輩的一段佳話。

      成長:幸遇“大樹”,嶄露頭角 

      1958年,陳式剛從復旦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七室(固體理論室)。當時正值“大躍進”,特殊的時代讓專注學術、“只專不紅”的青年陳式剛略感困擾。

      幸運的是,有心懷理想與愛惜人才的前輩為后輩撐起一片蔭涼。當時,物理所的領導李德仲以及室主任李蔭遠等人高瞻遠矚,在所內、室內整體營造了難得的寬松包容的環境。

      1959年底,蘇聯著名理論物理大師博戈留波夫的學生陳春先回國進入物理所擔任組長,在他的帶領下,逐漸形成了一個研究多體問題和場論方法的小組,包括他本人、陳式剛、郝柏林、于淥、霍裕平5人。

      陳春先的學術水平和政治思想覺悟都很高,又是領導頗為器重、從陳賡大將那里“搶回來”的得力干將,因此說話較有分量。他的遠見卓識和善于表達,像是撐開的一把大傘,為小組營造了一個學風寬松、學術民主的小環境,使陳式剛等人得以在當時輕視理論和急功近利的環境下心無旁騖地從事他們所喜愛的理論物理工作。

      這是一段為學術理想激情燃燒的歲月。在那個吃不飽的年月里,志同道合的他們卻還能勁頭十足地鉆研非平衡統計物理的基本問題。1960年起,陳式剛先后與陳春先、霍裕平、郝柏林等人合作發表了《多體問題中的關聯效應》《超導理論中的某些問題》等文章。后來,陳式剛又陸續獨立發表了《關于熱的輸運過程的動力學理論》《量子統計中的線性輸運系數理論》等文章,在理論物理界初露鋒芒。

      國內物理界曾戲稱這個小組為“陳春先學派”。小組成員除了1980年就下海投身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陳春先外,其他人都先后在不同單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范圍內,這樣的研究小組為數不多。郝柏林曾說,初入科學領域就得以同這樣一批各有特點的年輕人為伍,乃人生幸遇。而這也是陳式剛感覺最好的時段之一。

      和陳春先這棵“大樹”一起工作的時光較為短暫。1963年4月,陳式剛奉調進入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時稱九所),在理論部狀態方程組從事核武器研究工作。

      在九所,陳式剛得以跟隨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黃祖洽等大師近距離交流學習,感受到了新的“蔭涼感”。

      大師們都愛才惜才。周光召對這位沉默寡言、膽子略小的科研苗子始終格外關注。他注意到陳式剛在基礎理論方面的深厚功底,也注意到這位年輕人的不善言辭和社交恐懼癥,就在工作中不斷鼓勵、引導陳式剛,鍛煉他的膽子。

      1965年春節后,陳式剛赴河南省信陽市參加“四清”工作前,周光召曾這樣鼓勵他?!八麊栁摇悻F在膽子是否大了’。我說‘比過去膽子大得多了’。他說,‘就是這樣,一個人的膽子是慢慢地大起來的,它順勢助推人們前進?!€對我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回來以后帶領一支隊伍……’”陳式剛回憶。

      是年5月,從信陽回來的陳式剛真的開始領導一支隊伍了。

      那年是我國氫彈原理突破的關鍵一年,陳式剛被任命為理論部第十一室第五小組組長。該小組由周光召直接領導,主要從事用電場加速離子和磁場壓縮等離子體以實現氫彈聚變反應的研究,屬于我國氫彈原理“多路探索”中的周光召一路。

      經過一年探索,這個小組證明了“等離子體中的電磁效應在氫彈中不起作用”,確認這條技術路線不可行,起到了集中科研力量到其他技術路線的作用。

      探索過程存在著諸多挑戰,成績的取得對陳式剛等人來說尤為艱辛。這個新成立的小組組員之前在物態方程組,進組前干的并非探索性工作,而且對等離子體物理更是大多沒學過。

      面對困難與挑戰,周光召再次像大樹一樣給年輕人撐起了一片蔭涼。他時常強調搞原理工作要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要求陳式剛和組員開拓思想,打破界限,樹立“為任務而去用學科”的理念,注意數學與物理之間的配合,向其他小組學習,總體分析知識,明確物理圖像。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這個剛成立的小組不但通過邊干邊學的方式掌握了等離子體物理基礎知識,還在周光召的引導下,基本上改變了只埋頭執行指示、解決具體問題、缺乏系統思維的工作習慣,能夠通過自己思考提出問題、找主要矛盾。全組成員既完成了任務,能力又得到了迅速提高。

      除了核武器研究中的耐心指引和言傳身教外,周光召還庇護陳式剛等年輕人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重新開始基礎研究。

      “文革”期間,受到當時國內外政治氣候的影響,科學研究舉步不前。周光召作為一代理論物理大家,對這種情況暗自憂心。為了在科研上不落后,周光召頂住壓力,召集了包括陳式剛、孫錦山在內的幾名同志成立了一個基礎研究小組,每周學習理論物理和力學領域的前沿理論,為這些年輕人在當時的環境下開展基礎研究撐起了一片天空,并取得了難能可貴的研究進展。

      陳式剛的日記中,這樣記錄著周光召的殷切期待和嚴格要求:“老周對我們組的要求是,要反映新的水平,要給出一個較全面的圖像,知道自己的方程缺少了什么東西,什么時候要把這些東西加上去?!弊⒅匚锢韴D像的概念被陳式剛牢記在心,后來傳承給了自己的學生,又被接續傳承給了學生的學生。

      多年后陳式剛回憶往事,依然不忘周光召撐起的這片蔭涼,“搞科學就應該這樣子,讓大家都輕松,可以安心搞研究”。

      成才:開拓創新結碩果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科學的春天”到來。在這股向科學進軍的春風中,陳式剛自身的科研工作也進入了重要轉折期。

      “文革”十年的閉關自守以及當時九所工作重心等原因,導致相關基礎領域投入不足。面對與國外在相關領域基礎研究的差距和國家在相關領域特別缺乏人才的現狀,陳式剛決定全心投入到非平衡自組織和混沌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一決定得到了包括周光召、于敏在內的眾多前輩的鼓勵與支持。

      在院里、所里的前輩們撐起的蔭涼之下,重新回歸基礎研究的陳式剛展露出勃勃生機。他開始爭分奪秒,頻繁聆聽學術報告,汲取養分。

      1979年春,他擠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洶涌的人潮中旁聽了李政道回國講授的“場論簡引和粒子物理”,又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旁聽了黃克孫的“粒子物理引論”。同時,他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基礎學習:參加了在北大舉辦的統計物理討論班,騎著自行車頻繁前往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校區聆聽外國專家學者的報告……

      在參加1978年8月的物理學年會時,普里戈金的耗散結構理論引起了陳式剛的興趣,他決定以剛剛興起的非平衡統計力學和非線性科學作為自己新研究領域。

      中斷近10年后的重新學習的追趕過程并不容易。面對國內資料極度匱乏的狀況,陳式剛與同事們白手起家,以翻譯國外著作的方式進入領域前沿,并取得了快速進展。合作譯著《非平衡系統的自組織》成為1979年全國首屆非平衡統計物理耗散結構專題會議的官方材料;1980年的文章《Glansdorff-Prigogine判據與最小熵產生定理》提出了對普里戈金耗散結構理論的異議,邁出了從學習到批判性學習的一步。

      1981年上半年,物理所副所長洪朝生院士曾致函時任九院副院長的于敏,邀請陳式剛到物理所兼職做研究。雖因彼時九所面臨搬遷三線,院領導婉拒了物理所的兼職邀請,但卻支持陳式剛抽出一定時間參與物理所超導與固體物理的研究工作,并在具體工作時間上給了他靈活商定的自主權。

      此后10余年間,陳式剛與從國外回來的物理所老朋友郝柏林在非線性科學和混沌領域就強迫布魯塞爾振子行為的分析重新開展合作,并與九所同事王光瑞攜手(陳式剛注:主要工作由王光瑞完成)完成了國內混沌領域具有開創意義的工作,培養了一大批非平衡、非線性領域的人才,成為我國混沌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上世紀90年代,為了滿足國家任務需求,陳式剛又開始研究當時新興的強場物理學。

      為了“啃”下強場這根“硬骨頭”,上世紀90年代初,陳式剛和于敏、賀賢土、常鐵強、張毓泉等人成立了國內較早的強場物理討論班。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理論物理??睢?,陳式剛在于敏的建議下申請了一個名為“強激光場中的物理現象與X光激光”的有關強場物理項目的基金,研究強激光與原子和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這項基金總額為3.2萬元人民幣,研究期限為1994年到1996年。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結題項目書中評價:“以申請人為首的課題組已有出色的工作基礎,有可能取得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p>

      以這份基金資助為起點,陳式剛引領學生開始了對強場物理這一前沿領域長達10余年的研究與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這一征途中,陳式剛培養出一批從事強場物理研究的優秀人才,數名弟子在國家多個項目評審中獲得資助。陳式剛因此成為我國上世紀90年代強場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就這樣,陳式剛也成為前輩那樣,為年輕人帶來一片蔭涼的“大樹”。

      傳承:給年輕人帶來一片蔭涼 

      上世紀80年代初,為扭轉事業后繼乏人的困難局面,九所決定開展研究生教育,自主培養適合本所科研需要的高層次研究人才。1984年9月1日,九所研究生部正式成立,由此開創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研究生教育之先河,陳式剛的導師生涯也隨之開始。1984年,陳式剛成為中物院首批碩士生導師;1986年,他被國務院聘為中物院首批博士生導師。

      自擔任導師以來,陳式剛,這棵曾經受到諸多前輩庇護而成長起來的“大樹”,開始力所能及地為年輕后輩們撐起一片蔭涼。

      就像當年陳春先、周光召等人在艱難時局中帶領年輕人堅持鉆研大問題、堅持前沿基礎研究一樣,陳式剛在擁有導師身份的近40年里,始終不忘帶領學生研究大問題、難問題。

      2004年,陳式剛在為慶祝中物院研究生院成立20年撰寫的紀念文章中,曾如此描述他的這一理念:“一般是選前沿課題或是交叉科學的課題,或是有一個前人沒有過的想法,使學生的思考活動有較大的余地。我們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始終不忘大問題,經常想著工作可能有的意義?!?/p>

      不滿足于做小工匠、發快文章,著眼于研究大問題、做大學問。秉持這樣的眼界和格局,陳式剛多年來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以前瞻性的眼光帶領學生在廣袤的物理世界開疆拓土。

      不過,探究最核心最基礎的大問題,并不意味著陳式剛盲目探索前沿。他不但在選擇每一個研究方向時都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還不斷將“研究與國家和社會需要相結合的大問題,盡社會賦予自己的責任”這一理念傳遞給后輩。

      他曾在訪問母校瓦市小學時寄語孩子們“應該將個人興趣與國家需要相結合”,并闡述道:“我喜歡的事是去探索和發現世界的基本原理。但我們生活的社會更需要的是用基本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所從事的工作都不是完全從個人興趣出發的,而是將興趣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相結合的。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你可能與社會發生矛盾,也可能得到社會的支持。如果你盡了社會賦予你的責任,你的工作和生活就會得到社會的支持,獲得持久的和更大的動力?!?/p>

      在引導學生研究大問題、大學問的同時,陳式剛不斷精進自身,以不斷提升自身境界為學生的自由探索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

      “對有求者,陳老師事必躬親?!标愂絼偟牡谝粋€博士生趙憲庚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我讀博士研究生時對布洛赫電子在外場中的動力學問題產生了興趣,沉迷于尋求這個問題的解析解。一日,我發現在周期場驅動的情形,其演化算符似乎存在解析的封閉解,可以給出解的形式。我把推導的手稿呈遞給陳老師審閱。當時他的科研注意力并不在這個問題上,卻為了解答我的疑問認真研究。幾天后陳老師來找我,說這個推導有一個錯誤,即未考慮算符的對易問題。我對陳老師的功力真是由衷佩服?!?/p>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陳式剛幫助周圍人解決了許多關鍵問題,他卻并沒有發文章的“野心”。常常在弄懂了并解決完關鍵問題以后,他就毫無保留地分享出去。這一點,從陳式剛的著作數量中就能看出。

      雖然陳式剛不是一位“高產”的科學家,但在學生們眼中,陳老師的論著中沒有多余內容,含金量很高,這使得陳老師的文章閱讀起來非常費勁,可一旦讀懂之后,收獲頗豐。

      “畢業這么多年,每當我遇到困惑,都會想到向陳老師傾訴。陳老師從不隨意評價別人。僅僅在我的訴說和他的傾聽中,我就能獲得內心的寧靜?!睂W生劉杰說,“每當需要陳老師的幫助時,他會沒有一點私心地把知道的東西都告訴你,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雖然他看起來沉默寡言,但其實比周圍很多人更熱,外冷內熱,都在心里?!?/p>

      除了耐心傾聽、答疑解惑以外,陳式剛對所有學生的性格和研究興趣都給予極大的尊重;在尊重中,慢慢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而這份對學生研究興趣的尊重和全力支持,是建立在陳式剛自身實力與格局基礎上的,是需要深厚功底和開闊眼界才能達到的境界。

      學生張廣才在入學前所學并不是非平衡自組織,而是生物物理,曾做過心臟動力學研究,陳式剛則在其學科背景的基礎上引導他進一步深入研究心臟的非線性動力學。

      同樣是做強場物理研究,陳式剛給劉杰、鮑得海、陳京三人的指導方向各不相同:劉杰大學期間學習天文,對經典哈密頓動力學較熟悉,陳式剛就指導他從經典軌道做起;博士后鮑得海熟悉場論,陳式剛就讓他做量子散射理論;而研究生陳京,陳式剛則指導他發展數值求解薛定諤方程的方法。

      除了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引領與指導外,陳式剛也以極高的精神境界在價值觀、人生選擇上為學生們樹立了榜樣。

      陳式剛一直將愛因斯坦關于教育的這段話奉為座右銘:“在學校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獲得成果的快樂,以及對這個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被谶@一理念,陳式剛尊重學生們的天性,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自由探索所愛,鼓勵學生“在堅持興趣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能夠去做有興趣的問題”。

      陳式剛,在看似單調生活和沉默寡言的表象下,以自己逾一甲子的壯闊經歷擲地有聲地告訴年輕人:人應當擺脫外部評價的束縛,了解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盡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

      他幾十年如一日坐在書桌前看書學習、推導公式,表面看來是那么寧靜、自然與祥和,寧靜到“如果說陳老師辦公室有一?;覊m的話,那么這?;覊m都是安靜的”。而在寧靜的外表下,是一顆追求創新、不斷開拓的執著之心,是一個又一個難題的攻克、一個又一個創新思想的產生……

      他的人生就像一場探索之旅——始終充滿好奇、銳意進取的執著追求,從未停下過探索的腳步。

      他用一生向年輕人示范當人們遵循本心追求真正所愛時,生活所能呈現的可能和人生所能達到的境界。這不僅是職業觀,更是人生觀、幸福觀上的指引,真正鼓舞著年輕人把道路越走越寬。

      “我現在每天‘徘徊’在文獻和學生之中,非常充實,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簡單,除了科研外,好像也沒別的可干了,我覺得這樣挺好?!睂W生劉宗華感慨,“我好像慢慢地變成了陳老師?!?/p>

     ?。ㄔd于《中國科學報》 2023-02-03 第4版 印刻)
    打印 責任編輯:梁春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2.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3.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4. 台湾三A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acronym id="rl1tu"><strong id="rl1tu"></strong></acronym>
      <track id="rl1tu"></track>

    1. <acronym id="rl1tu"></acronym>
      <pre id="rl1tu"></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