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過去,調查人員必須從地面或飛機上監測可能的排放點?,F在,他們可以從太空和世界任何地方自動監測到大規模、短暫的甲烷泄漏。
據《科學》報道,這項新技術使用人工智能檢查了歐洲衛星每天收集的1200萬個觀測數據,有助于未來在國際甲烷排放觀測站等地收集的數據中發現羽流。
領導這項工作的是荷蘭空間研究所的科學家。僅上個月,他們就監測到192股甲烷羽流,其中一些是持續性的,一些是間歇性的,排放速度均超過10噸/小時,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每一個大陸都有發現。
荷蘭空間研究所的自動甲烷探測器依賴于哨兵-5P衛星上的對流層監測儀器(TROPOMI)。該研究所大氣科學家、新研究合作者Ilse Aben表示,衛星頻繁的、全球化的覆蓋能對任何大規模的甲烷釋放發出警報。但問題是數據量太大,很難發現這些羽流。
為此,研究人員開始向人工智能尋求幫助。荷蘭空間研究所博士生Berend Schuit研究了多年的TROPOMI數據,確定了約800個已知的羽流場景和2000個沒有羽流的場景。有了這些場景,研究人員便可訓練人工智能算法識別羽流。
之后,研究人員通過訓練第二個人工智能,發現其中可能屬于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報,從而產生可靠的結果。他們進一步測試算法,發現了2974股獨特的甲烷羽流,超過40%與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有關,另外33%與垃圾填埋場有關、20%與煤礦有關。
由于TROPOMI的分辨率不夠精確,因此無法確定每股羽流的精確位置。但未來的衛星數據應該會使畫面更加清晰。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遙感科學家Riley Duren表示,過去,研究人員必須瞄準已知有甲烷排放的地點,才能找到新的甲烷排放點。而這項新技術“有助于為未來范圍不斷擴大的全球甲烷衛星生態系統的運行監測奠定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